-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青羊:营商环境 4.0 版发布 打造中西部标杆区
成都青羊:营商环境 4.0 版发布 打造中西部标杆区 一、政策体系升级:便捷、稳定、公平与创新 成都市青羊区正式发布《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区实施方案》,标志着营商环境 4.0 版政策体系全面落地。该方案对标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围绕办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三大维度,新增改革创新板块,突出天府文化公园建设、产业功能区发展等特色内容。 在办事便捷化方面,推行 “一窗通办” 2.0 模式,整合 21 个部门的 1200 余项事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4 小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 60 天。政策稳定可及方面,建立 “政策计算器” 智能平台,企业可实时匹配补贴政策,2021 年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超 5 亿元,惠及企业 8000 余家。市场公平开放方面,实施 “轻微违法首违不罚” 清单,涵盖 20 类违法行为,2021 年适用案件超 1 万件,免罚金额超 2000 万元。 二、特色改革:文化与产业功能区融合 青羊区将天府文化公园建设纳入营商环境改革,打造 “文化 + 消费” 新场景。在少城片区,引入宽窄巷子运营团队,对祠堂街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吸引文创企业 30 余家,形成 “老建筑 + 新业态” 的产业生态。产业功能区方面,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聚焦航空航天、金融科技,2021 年引进企业总部 12 家,税收贡献增长 18%,成为中西部总部经济高地。 三、服务效能提升:智慧政务与精准服务 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 “智能导办” 系统,通过 AI 语音交互提供办事指引,日均服务超 2000 人次,准确率达 95%。针对重点企业,建立 “首席服务官” 制度,为华为成都研究所等企业提供定制化政策包,解决人才落户、研发补贴等问题 30 余项。2021 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 1.2 万户,同比增长 15%,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 40%。 四、未来展望:树立中西部标杆 青羊区目标到 2023 年,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市场主体满意度超 95%。将重点推进三项改革: 数据共享:打通文旅、商务等部门数据,推出 “文旅企业服务一件事”; 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快速协同保护中心,专利侵权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 3 个月; 绿色金融:试点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
2022-03-29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电商开局稳健:农村电商成增长新引擎
成都电商开局稳健:农村电商成增长新引擎 一、整体增长态势:交易额与零售额双提升 2022 年 1-2 月,成都市电子商务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实现交易额 3645.65 亿元,同比增长 4.34%;网络零售额 831.71 亿元,同比增长 5.5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成都电商展现出强劲韧性,尤其是农村电商成为突出亮点,同期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156.04 亿元,同比增长 10.41%,增速高于整体水平近 5 个百分点。 农村电商中,实物型网络零售额 74.14 亿元,涵盖柑橘、茶叶、腌腊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其中蒲江丑柑、大邑榨菜等单品销售额均破亿元;服务型网络零售额 81.91 亿元,主要集中在农村旅游、农资服务等领域,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 35%,农机维修服务线上订单增长 28%。 二、农村电商突围: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 成都农村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政策扶持与产业升级的双重作用。2021 年出台的《成都市农村电商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明确对农村电商示范基地给予最高 200 万元补贴,对培育出年销售额超 5000 万元的农产品品牌给予 100 万元奖励。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电商示范基地 32 个,培育出 “天府源”“蒲江雀舌” 等知名品牌 21 个。 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成都构建 “市级枢纽 + 县级中心 + 村级站点” 三级网络,新增农村快递末端网点 500 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依托京东、顺丰等企业,推出 “产地直供 + 社区团购” 模式,金堂羊肚菌、彭州大蒜等农产品实现 “次日达”,物流成本降低 20%。数据显示,1-2 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 53.83 亿元,同比增长 38.63%,其中生鲜农产品上行占比超 60%。 三、产业协同创新:电商与产业深度融合 成都电商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形成 “电商 + 农业”“电商 + 制造业” 等新模式。在崇州,“云种粮” 平台整合 20 万亩农田,通过直播预售、定制种植等方式,带动水稻销售均价提升 15%;在郫都,豆瓣酱产业带依托电商直播,线上销售额占比从 2020 年的 25% 提升至 40%,“鹃城牌” 豆瓣酱成为天猫调味品类目 TOP3。 为培育电商人才,成都开展 “蜀里安逸” 直播培训计划,2021 年培训新农人超 1 万人次,孵化出 “乡村李姐”“川味小哥” 等网红主播,人均带货销售额超百万元。同时,举办 “川货全国行” 线上展会,组织 2000 家企业入驻电商平台,推动川酒、川茶等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四、未来展望:构建万亿级电商生态 成都市商务局表示,2022 年将重点推进 “电商新基建”,建设 10 个智慧物流园区、50 个直播基地,目标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 2.3 万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 12% 以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成都将加强与重庆、西安等城市的电商协同,共同打造 “西部电商走廊”,力争成为全国数字商务示范城市。
2022-03-17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高新区:2800 亿 GDP 背后的创新密码与未来蓝图
成都高新区:2800 亿 GDP 背后的创新密码与未来蓝图 一、经济跨越:从产业高地到全国第六的进阶之路 2021 年,成都高新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GDP 迈上 2800 亿元台阶,同比增长 11.1%,增速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其核心引擎 —— 高新综合保税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5819 亿元,连续 4 年稳居全国第一,英特尔、京东方等企业产能释放,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 8000 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从第 7 位晋位至第 6 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二、“五个主担当” 定位:锚定世界一流园区目标 新时期,成都高新区确立 “五个主担当” 目标定位:担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现代产业发展主阵地、改革开放试验田、公园城市示范窗口、共同富裕实践样板。这一定位紧扣 “创新驱动” 核心,旨在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三、“六大攻坚” 方向:破解高质量发展密码 创新能级攻坚:建设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推动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计划 5 年内培育 10 家百亿级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 8%。 产业集群攻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三大万亿级产业,建设京东方 6 代柔性屏扩产项目、药明康德西南总部等,目标 2025 年产业规模突破 1.5 万亿元。 开放枢纽攻坚:深化与 “一带一路” 沿线合作,打造国际铁路港保税物流中心,力争 2025 年外贸进出口额突破 8000 亿元。 城市品质攻坚:推进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建设,规划建设人才公寓 5 万套,打造 “15 分钟生活圈” 示范片区。 生态价值攻坚:实施锦江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新建绿道 200 公里,目标 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 治理效能攻坚:推行 “企业咖啡时” 制度,建立 “政策计算器” 智能匹配系统,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 98%。 四、2022 年攻坚行动:稳中求进的路线图 2022 年,成都高新区紧扣 “稳中求进” 基调,力争 GDP 增长 8% 以上,重点推进三大任务: 产业提质:加快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华为成都智算中心建设,新增上市企业 5 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4000 家。 开放提效:开行 “高新号” 中欧班列专列,新增国际航线 3 条,推动中国 — 欧洲中心引进跨国区域总部 10 家。 民生提档:新建学校 10 所、医院 3 家,启动老旧小区改造 200 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 2 万个。 五、创新生态:从政策优势到生态体系的升级 成都高新区构建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成果转化 — 产业孵化” 全链条生态。设立 100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打造 “盈创动力” 科技金融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 2 万家次,融资规模超 5000 亿元。同时,建立 “人才新政 2.0” 体系,给予顶尖团队最高 1 亿元资助,吸引聚集硕士以上人才超 5 万人,外籍人才突破 1 万人。 六、未来展望:冲刺世界一流高新区 到 2025 年,成都高新区目标实现 GDP 突破 4000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 10%,培育 5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园区。通过 “六大攻坚” 的持续推进,这里将成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核心支撑。
2022-03-15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都市圈:经济引擎与四圈建设齐头并进
成都都市圈:经济引擎与四圈建设齐头并进 一、经济总量跃升:占比全省近半壁江山 2021 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011.9 亿元,占四川全省的 46.4%,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 33.8%,经济引擎作用显著。这一成绩得益于圈内城市协同发展,成都作为核心城市,2021 年 GDP 达 19916.98 亿元,带动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联动增长,其中德阳 GDP 突破 2600 亿元,绵阳突破 3500 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产业协同方面,成都都市圈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2021 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 1.66 万亿元,占全国 10% 以上。依托成德绵电子信息产业带,聚集英特尔、京东方等龙头企业,构建 “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周边” 的产业链分工模式。 二、四圈建设提速:产业、通勤、开放、生活协同 产业圈协作:圈内共建产业合作园区 32 个,成德高端制造产业带实现工业产值超 8000 亿元,成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带引进项目 56 个,总投资超 1000 亿元。 通勤圈构建: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骨干通道加快建设,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实现公交 “一卡通”,日均跨城通勤超 50 万人次。 开放圈拓展:成都国际铁路港开行中欧班列超 4800 列,其中 30% 货源来自圈内城市,2021 年进出口额突破 7000 亿元,占全省 65%。 生活圈共享:实现医保、公积金、教育资源跨城共享,圈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 90%,联合培养学生超 2 万人。 三、规划目标:2025 年迈向 3.3 万亿新台阶 根据《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到 2025 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将突破 3.3 万亿元,常住人口达 3700 万人,研发投入强度达 3.5%,建成 “轨道上的都市圈” 和 “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重点推进三大任务: 交通一体化:新建城际铁路 200 公里,实现圈内城市 “1 小时通勤”; 产业专业化:培育 10 个千亿级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 2 万亿元; 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保、教育、医疗等政策统一,建成跨城通办事项超 200 项。 四、挑战与对策 尽管成绩显著,成都都市圈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为此,将建立 “圈内城市市长联席会议” 机制,每年确定 100 个重点合作事项,2022 年聚焦成德临港产业协作、成眉文旅融合等项目,预计总投资超 2000 亿元。同时,设立都市圈发展基金,首期规模 100 亿元,重点投向交通、创新平台和产业协作项目。
2022-03-14
-
【2022年简阳市招商】简阳推行企业登记 “小时清单” 服务 政务改革提速增效
简阳推行企业登记 “小时清单” 服务 政务改革提速增效 简阳市行政审批局聚焦企业群众需求,以 “快、优、简” 为导向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出 42 项企业登记事项 “小时清单” 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通过综合窗口改革与智能化服务创新,简阳正打造 “审批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 的营商环境标杆。 一、“一窗通办” 集成服务改革 简阳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综合窗口,推行 “一套材料、一次受理、一窗进出、一趟办结” 的并联式办理模式,实现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 42 项登记事项 “一窗通办”。截至 2022 年,窗口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 1 小时内,较法定时限缩短 80%,累计服务企业超 2 万家次,群众满意度达 98%。 改革前,企业登记需往返多个窗口提交材料,平均耗时 3 个工作日。改革后,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数据,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 “一表申请、同步办结”。例如,某科技企业从提交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仅用 40 分钟,成为 “小时清单” 服务的典型案例。 二、智能化自助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政务大厅配备智能自助服务机,集成税务发票领用、不动产登记、公交卡办理等 200 余项功能,实现 “服务不停歇,全年不打烊”。2022 年,自助服务机累计办理业务超 10 万笔,分流窗口办事人员 30% 以上,平均等待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大厅设立 “银发服务专席”,提供一对一指导服务,2022 年帮助 2000 余名老年人完成自助办理。同时,推出 “政务服务地图” 小程序,实时显示各窗口等候人数,引导企业群众错峰办事,办事效率提升 40%。 三、政策延伸与成效 简阳市将 “小时清单” 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立 “市 — 镇 — 村” 三级联动机制,通过视频指导、免费邮寄等方式,实现偏远地区企业登记 “就近办”。2022 年,乡镇窗口办理企业登记事项超 5000 件,占全市总量的 25%。 政务改革带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22 年简阳市新增企业 3800 家,同比增长 22%,注册资本总额突破 200 亿元。参考资料显示,简阳市政务服务便利度在 2022 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前 10,“小时清单” 服务被纳入全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
2022-03-10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都市圈 194 个重大项目:1.2 万亿投资绘就协同蓝图
成都都市圈 194 个重大项目:1.2 万亿投资绘就协同蓝图 一、项目布局:四市联动与产业协同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 2022 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194 个项目总投资 1.2 万亿元,年度投资 1060 亿元。其中,产业项目 81 个,涵盖成德产业协同示范园区、成眉泡菜产业集群等,总投资 3040 亿元;基础设施项目 72 个,包括成德市域铁路 S11 线、成都外环高速,总投资 5200 亿元。 二、产业协同:跨区域集群成型 成德产业协同示范园区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引进京东方配套企业 12 家,形成 “屏 — 端 — 芯” 产业链,2022 年计划投资 50 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超 200 亿元。成眉跨区域泡菜产业集群整合眉山泡菜、德阳调味品企业,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制定行业标准 5 项,预计年加工泡菜 50 万吨,产值突破 80 亿元。 三、交通同城:轨道与公路立体互联 成德市域铁路 S11 线启动建设,全长 70 公里,设站 25 座,设计时速 160 公里,2025 年通车后实现成德 “30 分钟通勤”。成都外环高速串联四市,全长 445 公里,2022 年计划投资 120 亿元,建成后形成都市圈 “1 小时交通圈”。 四、公共服务:教育与医疗资源共享 推动四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成都七中与德阳中学、眉山中学建立 “云课堂”,覆盖师生超 10 万人,课程同步率达 90%。医疗领域,建立跨区域检验结果互认机制,2022 年实现 200 项检验项目互认,减少重复检查超 100 万次,节约医疗费用超 2 亿元。
2022-02-24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科技成果转化:破解 “中阻梗” 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
成都科技成果转化:破解 “中阻梗” 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 一、创新成果涌现:基础设施与人才集聚 2021 年成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用,成都超算中心算力达 100PFlops,服务科研项目超 2000 个;新增 3 名两院院士,总数达 33 人;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 15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7800 家,产业营收 1.19 万亿元,增长 16.3%。 二、转化瓶颈突破: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仅 10% 的难题,成都建立 “高校 — 企业” 对接机制,举办成果发布会 50 场,促成电子科大 “柔性电子技术” 与京东方合作,研发投入超 2 亿元,预计 2023 年量产柔性屏样品。政府设立 10 亿元成果转化基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2021 年促成转化项目 80 个,金额超 20 亿元。 三、场景开放:试点示范与政策保障 在高新区试点 “应用场景开放”,发布首批 100 个场景清单,吸引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医疗等领域研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放临床数据,与联影医疗合作开发 AI 诊断系统,准确率提升至 95%,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政策层面,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允许科研人员保留编制离岗创业,成果转化收益可享 70% 分成。2021 年,西南交通大学团队以 “高温超导技术” 入股企业,获得股权收益超千万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四、未来规划:2025 年转化率提升至 25% 成都目标到 2025 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至 25%,建成国家级技术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 500 亿元。计划建设 10 个中试基地,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缩短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周期。同时,深化与重庆、西安的协同,共建 “西部科技成果转化走廊”,实现跨区域成果共享、利益共担。
2022-02-22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龙泉驿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力争 2026 年总量翻番
成都龙泉驿区全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力争 2026 年总量翻番 一、工业发展基础与现状:筑牢产业根基 成都龙泉驿区作为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成都市工业化主战场,正加速由工业大区向产业强区转变,工业发展基础雄厚,规模底盘坚实。全区拥有工业企业 2000 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 344 家,区域工业总产值连续五年超 2000 亿元,在成都市工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汽车产业是龙泉驿区的支柱产业,整车产量连续 6 年突破 100 万辆,形成了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研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龙泉驿区不断强化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营收达到 458 亿元,增长 9%。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数智赋能产业升级:打造发展新动能 龙泉驿区积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数智赋能的方式力促产业升级。一方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数智赋能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活力,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业态。龙泉驿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建圈强链与目标展望 未来五年,龙泉驿区将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推动 "两业" 融合,巩固拓展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相对领先优势。通过建圈强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具体目标是,力争到 2026 年,汽车产业 "新三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取得重大成效,汽车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优势制造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基本建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成渝先进制造业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龙泉驿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22-02-21
-
【2022年成都招商】成都市会展业开启建圈强链 "十大行动" 力争年收入达 1280 亿元
成都市会展业开启建圈强链 "十大行动" 力争年收入达 1280 亿元 一、会展业发展思路:展产融合塑造产业优势 今年成都全市会展行业将实施建圈强链 "十大行动",按照 "办好一个会展活动、聚焦一个产业集群、链接一批优质企业、吸引一群优秀人才、洽谈一众高端项目" 的思路,充分发挥会展活动的 "磁场效应",塑造产业优势,同时利用产业的 "品牌效应" 打造优质会展活动,实现会展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举办各类会展活动,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展参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例如,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举办专业展会,吸引相关企业展示最新产品和技术,开展商务洽谈和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为会展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源,提升会展活动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形成良性互动。 二、展产融合长效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为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畅通、贯通循环,成都市建立展产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搭建会展与主导产业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会展主办方、参展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实现会展信息与产业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对接。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会展主办方可以了解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策划更具针对性的会展活动;参展企业可以及时获取产业政策、技术动态、市场需求等信息,调整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可以借助平台开展产业推广和招商活动,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此外,平台还促进了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研发与产业之间的交流对接,推动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年度发展目标与展望:规模与效益双提升 今年成都市将力争举办重大展会活动 1000 个,展出总面积 1200 万平方米,会展业总收入 1280 亿元,其中直接收入 130 亿元,拉动收入 1150 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将加大会展品牌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活动;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场馆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出台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会展企业和机构落户成都。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和经济辐射作用。通过实施建圈强链 "十大行动",成都市将进一步提升会展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会展业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2-02-14
-
【2022年成都招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2 年重大项目名单发布 160 个项目总投资超 2 万亿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2 年重大项目名单发布 160 个项目总投资超 2 万亿 一、重大项目名单发布:开启协同发展新征程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2 年重大项目名单》,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迈出了坚实步伐。此次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 160 个,总投资超 2 万亿元,2022 年计划投资 1835 亿元,涵盖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成渝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交通、能源等领域的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成渝地区交通网络和能源供应体系,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生态环保方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协同发展重点任务:产业与生态双轮驱动 去年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提出,2022 年两省市要协同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通过加强产业协作,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例如,在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成渝地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减少传统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三、重大项目实施的意义与影响 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次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从全国发展大局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区域,承担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2022-02-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